谁在“审判”嫌疑人

大橙子与猫殿下:

        那啥,并不是影评!




        终于看了《嫌疑人X的献身》。非原著粉,也没看过其他版本,这部片子,影片本身和演员演技精彩评论已经太多,不需我再多嘴。看了这两天的微博和朋友圈,有一点杂想(也许是想多了),反正现在也不怕剧透,姑且一说,姑妄听之。


        因为“人们更容易相信一个变态跟踪狂是杀人凶手”而设下种种圈套的石泓,某种程度上利用了人们的“刻板印象”和“私德审判”。





        在我念小学的年代,班里丢了东西,老师会当着全班搜查几个成绩不好的“差生”,认为他们更有偷盗的嫌疑。老师也是有道理的:学习不好的孩子,家长多半管得不好,那品德也好不到哪儿去。后来在职场上,发现领导总爱骂固定的几个人,不管这次事儿是不是他们办砸的,因为“上次XX事就是他们没办好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负面印象和负面印象联系起来,一个人的“私德”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审判依据。是以人们更容易相信变态跟踪狂石泓有作案动机,陈婧也会因为“他是个变态跟踪狂”而减轻一些负罪感。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:陈婧的女儿坚持说“叔叔是好人”,她没见过石泓的恐吓信、没掉进石泓的圈套,她仍旧抱持着一颗相对纯洁的心,深深相信那个拯救她于水火、给她以希望的隔壁叔叔。


        如果她见了恐吓信,知道石泓“跟踪威胁妈妈”呢?以一个单纯孩子的视角,她在心里会怎样“审判”石泓?


        从普世价值观的角度讲,石泓当然不是一个“好人”,他犯下了比陈婧更深重的“恶”。他深居简出远离人群,可自造犯罪动机的计谋之所以能成功,除了精妙的手法外,恰恰是看透了人性。





        到此为止,多想一句:
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变态跟踪狂,和一对饱经骚扰的母女,谁更“像”是杀人凶手?或者说,我们更愿意相信谁是杀人凶手?




        再多想一句:


        一个文艺片女主角,和一个商业片女主角,谁更“像”是演技派?或者说,我们更愿意在朋友圈里标榜谁的演技?




        再再多想一句:


        一部苏有朋的电影,是不是一定低水准、低艺术性?




        看微博和朋友圈,深感东野圭吾对人性感悟之透彻。


        对我来说,这部片子拍得有些太过克制,几处情绪释放有些遗憾。但它依旧是一部不错的、让人回味的电影,非常值得一看。另外推荐“毒舌电影”的影评!



评论(1)

热度(63)